11月1-4日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再次发生中-重度污染,PM2.5浓度急速下降;11月12-15日,39个城市纳响重污染警报,PM2.5小时浓度最低约289微克/立方米;11月23-26日,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等北方多地再次陷于橙色警报……转入采暖季,轻污染天气经常出现的频率与污染程度双双减少,雾霾屡屡杀下“回马枪”,公众对大气污染管理的批评随之四起。污染多次声浪,已实行的管理措施效果到底有多大?投放大量财力、精力,空气质量为何仍不尽如人意?采暖期间,污染掌控知道那么无以吗?带着问题,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。暂未构建显然转变 但污染等级有数上升中国能源报:今年以来,一系列管理措施屡屡实施,清领霾力度持续增大。
工程院院士贺克斌:我们真正要减的是排放量,而不是错峰生产企业数量
特别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