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及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团队,在Science Bulletin近期出版发行的2019年第19期上公开发表论文“Internet of Things to network smart devices for ecosystem monitoring”,讲解了在典型薄弱生态区部署生态物联网综合监测系统的最新进展。目前我国生态系统监测中不存在设备相当严重倚赖进口、部分观测仍未构建自动化和信息化、与遥测和模型尺度不给定等瓶颈问题。因此,研发高精度、低成本,具备更加强劲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,与遥测尺度相匹配的新型生态系统水-土-气-生过程关键参量监测设备,突破生态监测物联网关键技术,构建技术先进设备、性能可信、高精度、多尺度、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,是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。该研究通过完整和构建创意,研发了四类生态监测设备,并在生态监测物联网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。四类监测设备还包括:(1)生态系统水热参量监测设备,还包括必要测量大尺度煮弥漫的双波段闪光仪、植物液流仪、非放入便携式土壤水分测定仪、中尺度土壤水分测定仪,如图1。图1 生态系统水热参量监测设备样板(2)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二氧化碳同位素综合观测系统(图2)。图2 多通道双循环土壤排便δ13C观测系统样板(3)植被关键参量自动监测设备,还包括冠层识立体结构三维观测仪、分布式叶面积指数自动观测仪、树木径向生长自动观测仪、活立木密度观测仪、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,如图3。
生态监测迈向物联网
特别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